1名60歲女性自從一年前感冒過後,兩側外耳道開始發癢。進餐時,咀嚼或是與人交談時,一開口,外耳道就劇烈發癢。使用棉花棒掏耳時,只能死勁地往內深插,企圖搔到癢處,即便已經碰觸到耳膜感到疼痛,仍不想罷手。
1名60歲女性自從一年前感冒過後,兩側外耳道開始發癢。進餐時,咀嚼或是與人交談時,一開口,外耳道就劇烈發癢。使用棉花棒掏耳時,只能死勁地往內深插,企圖搔到癢處,即便已經碰觸到耳膜感到疼痛,仍不想罷手。
在耳鳴門診,常常聽到患者說:「在安靜環境中,耳鳴會變大聲,晚上得床頭放音樂或開著電視,才能入睡」、「假日到風景區玩,聽著瀑布流水聲,耳鳴減輕不少」、「駕車時,開車窗,聽風切聲,耳鳴好多了」…。
不少患者,都曾用手機下載音樂或某種特定聲音,在患耳處持續播放,試圖把耳鳴「蓋掉」,這種行為,醫學上稱為「遮蔽(masking)」,為何可以減輕耳鳴?
1名60歲女性,自8個月前某日起,左耳就聽見相當尖銳的「嘰~嘰~嘰」,很像高壓電塔的電流聲,原以為聽力受損,但聽力檢查卻正常;以為是自律神經失調引發「腦鳴」,到了夜闌人靜,更為明顯,難以入眠。曾於睡前戴耳機聽音樂,試圖遮蓋過耳鳴聲,卻出現「嗯~嗯~嗯」的迴音,心煩氣躁,之後只能天天服用助眠劑;以為是代謝異常,即便飲食清淡,病症依舊。近數月來,連右耳也聽見「咻~咻~咻」怪聲。
1名60歲男性1年前某日與家人發生劇烈爭吵,當晚氣到失眠。隔日起,雙耳聽見相當尖銳的「嘶~嘶~嘶」聲,很像水燒開時的聲響。原以為是自律神經失調引發腦鳴,服用過抗焦慮劑及血清素受器調節劑,病況依舊。每當情緒激動,耳鳴就一定會更嚴重,直至心情緩和為止。
1名70歲男性,每天需抽一包菸,持續超過50年。近幾年來,只要一快走或爬樓梯,兩耳就會聽見一陣一陣相當瑣碎的蟋蟀音,好像來自頭顱正中間,節奏跟心跳一樣。起初以為是大腦老化引發腦鳴,後來,只要平躺,耳鳴聲更為明顯,變成「噗通、噗通」聲,好像有人在打鼓,嚴重干擾睡眠,只能60度角仰臥或者趴在桌上,才能勉強入睡。
1名41歲女性,近幾年來,每天都頭痛,均從左邊太陽穴開始,蔓延到眼眶及頸部,得趕緊服用止痛藥,否則會噁心嘔吐。會突然眼前發黑,接著見到過去生活場景或生命體驗,儼然「人生走馬燈」,一天來個3-4次,感到恐懼。原以為是自律神經失調引發慢性偏頭痛,長期服用血清素受器調節劑,病症依舊,也以為是癲癇發作,接受過腦波檢查,並無異常發現。
某日,她攜帶幼子到診所就醫。醫師請她坐上治療椅,手腳環抱住病童,用力固定頭部,避免亂動。等到醫師做完治療,當她鬆手放開小孩的那一剎那,隨即神情恍惚,全身無力,癱軟在旁。平躺大約20分鐘後,才恢復了體力,行動自如,但頭痛接著發作了。
一名30歲藥廠女業務代表自數月前某日起,只要一抬頭飲水,特別是瓶裝飲料時,就會感到一陣暈眩,持續數秒鐘。當日晚上睡覺時,只要一向左側臥,就會感覺到身體正在旋轉,一睜開眼,就見到眼前景物也在旋轉,惡心想吐,只好盡量保持著向右側臥,不翻身。起初以為是工作勞累或睡眠不足所致,並不以為意。
一名28歲女性洋酒業務,自從一年前確診COVID-19後,頻頻苦於咳嗽,喉嚨一直有痰,有時會呼吸困難。若咳嗽太用力,還會突然暈頭轉向,嚴重時會惡心嘔吐;一直以為是「長新冠」,只能長期服用成藥,企圖清肺、潤喉及爽嗓。就在某次早晨起床,猛然打了一個噴嚏,馬上跌倒在地,大約十分鐘後,才能起身爬起,彷彿剛剛來一個「暈眩風暴」。
就醫時,我請她把頭先向右轉再躺下,或是先躺下再頭向右轉,均可就見到其眼球在快速地旋轉,原來是「右側水平及後半規管之耳石沉積症候群」(canulolithiasis)。電腦斷層發現她有嚴重的鼻竇炎,另外,右側上半規管上方跟腦部相通,兩者間並無間隔,原來還有上半規管裂症候群(sup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dehiscence)。
在暈眩門診中,很多長期患病者,其實是結構性半規管病變作祟。在正常狀態下,此病變不會有症狀,只有在特殊狀況下才會發病,這是因為裂隙(或瘻管)、局部狹窄、扭曲變形和發育不全有關。
▲圖解說明結構性半規管病變致暈機轉。
一名50歲女性這幾年來每晚睡前一躺下,就感覺身體輕輕搖晃,宛如躺在小船內漂浮於湖邊;每天早上起床後總覺得身體不平衡,好像正向前翻滾。某日半夜尿急突然起床如廁時感到一陣暈眩,回去躺床時見到天花板快速旋轉,惡心想吐。她以為是腦中風,緊急送醫,電腦斷層檢查並無異常。
病人後來轉至暈眩門診,我請她頭向左轉、快速躺下,見到她眼球在快速地旋轉,原來是左側後半規管耳石沉積症;在施行耳石復位術後,她的暈眩就消失了。接著,她道出這數年來的睡前怪症狀,一直以為是「腦神經衰弱」引發幻覺,請我順便診治。
該患者其實罹患「姿態性橢圓囊耳石斑症候群」(positional utricle otolithic syndrome),通常都有過敏體質,例如過敏性鼻炎或異位性皮膚炎,大量組織胺循環到內耳,干擾耳石膠的生成,使其品質不良。一躺下,耳石斑連同耳石膠從橢圓囊滑落,因重力因素流到低處,刺激底下的纖毛,患者以為身體正在搖晃,一翻身,還會再搖晃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