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60歲女性自從一年前感冒過後,兩側外耳道開始發癢。進餐時,咀嚼或是與人交談時,一開口,外耳道就劇烈發癢。使用棉花棒掏耳時,只能死勁地往內深插,企圖搔到癢處,即便已經碰觸到耳膜感到疼痛,仍不想罷手。
▲醫師正在診療患者。
原本以為是慢性耳黴菌感染,使用過抗黴菌藥膏,但未見改善;又以為是過敏性外耳道炎,使用過類固醇藥膏。最後,只能當成精神壓力引起轉化症,服用血清素受器調節劑,病症依舊。
就醫時,我也以為是一般的外耳道炎,但她的兩側外耳道卻很正常。電腦斷層發現兩側顳骨內所有氣房黏膜變厚,不少氣房內還有分泌物。原來是罹患了慢性感染性顳骨炎(如圖)。
▲電腦斷層顯示,正常人的顳骨(左圖);患者的顳骨氣房黏膜變厚 (箭頭所指)。
病毒進入中耳腔 感染顳骨氣房黏膜
顳骨氣房跟上呼吸道一樣,覆蓋著一層會分泌黏液且充滿血液循環的黏膜。感冒時,病毒從耳咽管進入中耳腔,感染了顳骨氣房黏膜,纖毛運動停止,氣房間通道發生「止回閥作用」,發炎物質難以排出,繼續停留在氣房內。接著,細菌滋生,發炎反應進入了惡性循環,有人會因此出現疼痛。
當患者咀嚼或說話時,口咽部位肌肉收縮,耳咽管開啟,中耳腔壓力變化,牽動顳骨氣房內已經發炎的黏膜,引發搔癢。由於顳骨發炎時,也會影響到中耳腔,有人會因此出現傳導性聽力障礙,感到耳悶。
此病治療得先從患者耳咽管開口取得顳骨中耳腔的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後,選擇適當抗生素,口服或靜脈注射均可,往往需要1-3個月才會見到療效。
不是每個耳道癢都是過敏或耳黴菌,別胡亂掏耳,以免造成外耳道受傷,也別盲目使用耳滴劑或藥膏,宜先正確就醫。
註:陳建志醫師為 衛福部審定耳鼻喉科神經科雙專科醫師,治療專長為暈眩、耳鳴及咽喉炎,發表過醫學學術期刊論文共計210篇 (2024/8統計),現為 元景診所專任主治醫師 及 義大癌治療醫院耳鼻喉科兼任主治醫師,之前為高雄榮總耳鼻喉頭頸部暈眩門診主治醫師、台中慈濟神經科主治醫師、義大癌治療醫院神經科兼任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