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36歲女性嚴格節食,平均1週減1公斤。1週前,突然鼻塞、喉嚨痛,所幸COVID-19快篩陰性。然而,右耳悶脹,聽聲音時,好像隔著一層膜。只要一開口說話,或咀嚼食物,聲音就會全部灌進腦部,聽見一陣「嗡~嗡~嗡」的回音。以為聽力受損,聽力檢查正常。後以為是「幻聽」,擔心不已。
減掉上呼吸道脂肪 耳咽管內黏膜變薄
就醫時,發現她的鼻咽部位紅腫,耳咽管開口黏膜水腫。請她低頭彎腰,病症會消失,但一抬頭起身,病症復發。其實是罹患了「耳咽管通暢症候群」(patent Eustachian tube syndrome),起因於快速減重,減掉身體脂肪,也減掉原本位於上呼吸道的脂肪,耳咽管內黏膜變薄,上皮鬆弛。病症輕微者,只有在喝碳酸飲料時,氣泡進入中耳腔,聽見「啵、啵、啵」的聲響。
感冒時,病毒感染鼻咽,黏膜破損,細菌感染,組織迅速腫脹,撐起原本的上皮,還把耳咽管上皮向外拉,耳咽管內變得通暢,出現開闊的內徑。當發聲或進餐時,聲波進入鼻咽,直接從耳咽管傳入中耳,震動耳膜及聽小骨,傳進內耳,造成「自聲症(autophonia)」,顧名思義,聽見自己說話的聲音。
當患者平躺或彎腰時,頭部姿勢降低,局部靜脈壓增加,耳咽管黏膜略為水腫,內徑縮小,病症暫時消失,若站立時,水腫消退,病症再發。
治療此病,會建議患者先停止減重,等到身體脂肪重新分布,病症自然消失,但當下,會先建議口服副腎皮質素、抗組織胺及抗生素,減少鼻咽黏膜水腫,消滅細菌,減輕發炎,迅速緩解病症,減輕痛苦。若利用猛然鼻子吸氣,或是捏住鼻子吸氣,來減輕症狀,會使耳咽管軟骨失去彈性,或使開口肌肉過勞痙攣,更加難以治療。
精神焦慮也會使控制耳咽管的2條肌肉(提顎張肌和顎環張肌)無法放鬆,耳咽管開口大開,進而罹患此病,治療藥物以口服肌肉鬆弛劑及抗焦慮劑為主。
☆轉載自自由健康網
註:陳建志醫師為 衛福部審定耳鼻喉科神經科雙專科醫師,治療專長為暈眩、耳鳴及咽喉炎,發表過醫學學術期刊論文共計210篇 (2024/8統計),現為 元景診所專任主治醫師 及 義大癌治療醫院耳鼻喉科兼任主治醫師,之前為高雄榮總耳鼻喉頭頸部暈眩門診主治醫師、台中慈濟神經科主治醫師、義大癌治療醫院神經科兼任主治醫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