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形水平半規管是一種先天性內耳發育異常,患者大多沒有症狀,只有在特定狀況下才會逐漸出現病症。
發病後,只要患者一轉頭,就會感到暈眩或不平衡,且發作頻率及病症會隨著病程進展而日益嚴重,發作間隔會逐漸縮短,嚴重者會變成終日暈眩頻頻發作,變得頭一動也不敢動,也不敢隨便移動身體。
近日診療一名39歲男性,表示從多年前開始,只要一轉頭、站起來或蹲下去,就會覺得頭「晃」一下。特別的是,若開車經過道路減速丘時,一開始會「晃」很嚴重,接著會愈來愈不「晃」,但開平路一段時間,再次經過道路減速丘時,又會「晃」的很嚴重,接著愈來愈輕…。
隨著病程進展,逐漸從「晃」一下變成持續天旋地轉10幾秒,嚴重時會噁心想吐,以為是單純的管耳石沉積症,做過好多次的復位術依然無法痊癒。
經過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檢查,赫然發現他兩側水平半規管並非正常形態,某個切面顯示裡面有大量的耳石沉積,足以在X光下形成廷得耳效應。
此病之因,在於胚胎發育時,水平半規管從橢圓囊膨出後,上下兩層中央部位後來並未像夾心餅般地黏夾在一起,無法形成完整的環狀管 (像戒指一樣);因如壺形,容易攔截自橢圓囊鬆脫的耳石,日積月累達到一定量後,只要患者一轉頭,就會在半規管內形成浮沙亂流,刺激平衡受器誘發暈眩。當然,只要給予足夠的擾動,令耳石均勻地分布於內淋巴液時,就又不會誘發暈眩了。
▲右圖 為電腦斷層下,正常人的水平半規管,環狀宛如戒指,左圖則為該患者之水平半規管,先天發育異常成為壺形。(照片提供/陳建志)
在真相大白後,耳石復位術依然是治癒暈眩最重要的方法,只是方法要修正,只需向一側靜臥一小時,突然坐起,再轉向另一側靜臥一小時,再突然坐起,就可把困在壺型水平半規管內的耳石全數歸位。
可見,在尚未了解半規管結構的情況下,進行標準耳石復位術並無法解決姿態性眩暈,只有徹底了解後,才發現竟是如此地容易。
😉註:陳建志醫師為 衛福部審定耳鼻喉科神經科雙專科醫師,治療專長為暈眩、耳鳴及咽喉炎,現為 元景診所專任主治醫師 及 義大癌治療醫院耳鼻喉科兼任主治醫師,之前為高雄榮總耳鼻喉頭頸部暈眩門診主治醫師、台中慈濟神經科主治醫師、義大癌治療醫院神經科兼任主治醫師😁
本院交通資訊 https://www.prospect-clinic.com.tw/traffic.html
本院聯絡方式 https://www.prospect-clinic.com.tw/information.html
義大癌治療醫院耳鼻喉科掛號https://www5.edah.org.tw/RegisterChooseDocForEDH.aspx?DocCode=2767&DocName=%E9%99%B3%E5%BB%BA%E5%BF%97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