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親愛的安德烈》-龍應台 

mother-1171569_1280.jpg

 

 

文/孫莉婷 醫事放射師 (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

編/陳建志 醫師 (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

本書主要收錄了作者與大兒子安德列的36封書信。這些書信源於一位母親與兒子溝通的渴望。

 

龍應台離開歐洲到臺灣首任文化局局長時,安德列14歲,再一起生活時,他已經是18歲青年。母子相差30歲,為了重新進入兒子的世界,龍應台與兒子約定以書信來往的方式交流。

 

在這本書裡,我深刻的感受到兩代人之間的隔閡和鴻溝,感受到了父母對子女不離不棄、貫穿始終的愛,就如龍應台書中所說:

 

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為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也不必了。雖然心中有愛,但是愛,凍結在經年累月的沉默裡,好像藏著一個疼痛的傷口,沒有紗布可綁。多少父母和兒女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談,他們深愛著彼此卻互不認識,他們嚮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樑,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

 

正因為這份愛,父母渴望瞭解我們的世界,心思急切,但是這樣的感覺卻常常讓我們厭煩,覺得父母干涉我們太多,於是我們就會不自覺的遠離他們,漸漸的,不願意和父母分享更多的東西,偶爾的電話也是例行公事一般的枯燥無味。

 

父母親,對於一個20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

alone-1867464_1280.jpg

你住在它裡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搬家具時碰壞了一個牆角,你也不會去說「對不起」,當你發現它已殘敗衰弱,你才會回頭來深深地注視。

 

想想父母遲早會老去,自己遲早會長大。但我們也許都不能再走進彼此的內心。我也許到老都不會知道,

 

  • 我的父母他們年輕時有怎樣的理想,他們是否也曾想去沙漠看看?
  • 他們又是如何把我們拉拔大,是否也曾灰心喪氣?
  • 而他們又是如何接受自己正在老去的事實,會不會害怕?
  • 他們又是否會也在試圖理解我們,試圖走近我們的心?

child-3871837_1280.jpg

我們的父母帶著對子女不變的關心正在老去,他們所需要的可能只是我們發自內心的一句問候、一句肯定。

我想,當我們努力去改變、去理解、去包容,我們和父母、孩子之間也終將會建立起一座通往彼此世界的橋樑。

 


😉註:陳建志醫師為 衛福部審定耳鼻喉科神經科雙專科醫師,現為 元景診所專任主治醫師 及 義大癌治療醫院神經科兼任主治醫師,之前為高雄榮總耳鼻喉頭頸部暈眩門診主治醫師、台中慈濟神經科主治醫師😁

本院交通資訊 https://www.prospect-clinic.com.tw/traffic.html

本院聯絡方式 https://www.prospect-clinic.com.tw/information.html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溝通 父母 龍應台
    全站熱搜

    prospectmed6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