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spital-1706646_960_720.png

文/陳建志 醫師 (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

 

 

 

上天賦予胃酸的作用

 

 

胃酸是胃中的一種主要分泌物,為一種消化液,主要由壁細胞分泌,由胃腺排出。正常胃中的酸鹼值為1.5〜3.5,由鹽酸 (0.2-0.5%的鹽酸) 和大量的氯化鉀和氯化鈉所組成。

 

● 可以輔助消化食物。

殺死進入胃的大部分細菌,除了幽門桿菌。

● 提供一個強酸環境,活化蛋白酶,使其能分解蛋白質。

● 使蛋白質變性,破壞蛋白質的立體結構,故可以殺死大部分的病毒

● 使食物中的鈣、鐵轉化成人體較易吸收的形式。

 

其中使蛋白質變性活化蛋白酶分解蛋白質的作用就足以破壞大多數隨著食物進入人體的病毒,因為病毒的外套主要成分就是蛋白質,其實,胃液預防傳染性疾病上佔有一席之地。

採取生食的野生動物,就是利用胃中的胃酸殺死食物中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雖然不是百分之百可以殺死這些隨著食物進入體內的不速之客,至少能達到初步的防禦。

 

 

何謂胃食道逆流?

 

 

顧名思義就是胃酸不在安份地待在胃中,而是向上逆流進入食道或是口腔 (下圖),造成這些部位的發炎受損,患者會出現火燒心(灼熱感)、反胃、胸骨後疼痛、慢性咳嗽等症狀。

 

下食道括約肌「閘門」.jpg

 

目前醫學界認為主要是下食道括約肌的收縮機能失靈所致,當然腹壓增加 (例如肥胖、強力咳嗽),也使胃內壓力突破正常下食道括約肌的收縮力道,使胃酸向上逆流。

 

obesity.jpg

 

<>胃食道逆流的過時理論

 

目前胃腸科醫師用於治療胃食道逆流的藥理機轉都是在設法降低胃酸或排除胃酸,原因在於觀念還停留在致病因為「下食道括約肌的收縮機能失靈」的階段,治療策略依然是「制酸」(降低胃酸,多使用氫鉀幫浦阻斷劑) 及「排酸」(排除胃酸,多使用多巴胺受器調節劑) 療法。

 

過時「制酸」及「排酸」療法


事實上,目前有諸多的患者,在給予標準的「制酸」及「排酸」的療法後,症狀持續。

過度使用「制酸」療法造成男性女乳症等併發症損及胃酸對於外來疾病的防禦機制會比常人更易罹患上呼吸道感染或感染性腹瀉

fever-310721_960_720.jpg

 

過度「排酸」療法會造成惱人的椎體外路徑症候群 (手抖、坐立難安及不自主動作)

 

新理論與神經調節療法

 

根據解剖,食道及胃 (包括下食道括約肌) 都是受到迷走神經的支配,如果迷走神經功能失調,就會造成下食道括約肌的「閘門」機制失靈,該鬆時不鬆,該緊時不緊,胃酸便有機會向上逆流。

如果可以在不降低胃酸的狀況下,治療胃食道逆流時,迷走神經調節療法遂成新趨勢。

 

迷走神經調節療法!!

 

起自於南部一位資深耳鼻喉科醫師的臨床經驗療法 (維生素B群及消化酵素複合療法),最早用於控制教師的職業性聲帶結節,畢竟在過去沒有健保的年代,並非所有音聲沙啞的患者會願意接受手術或音聲治療。

本院【陳建志醫師】任職於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時,取經於該前輩醫師,也嘗試使用該法於控制教師的職業性聲帶結節,在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後,意外發現特定比例的維生素B群及消化酵素,竟然可以控制住頑固性胃食道逆流患者的心燒感、胸悶、慢性咳嗽、習慣性嘔吐等症狀,當然也可控制不明原因的臆喉症 (俗稱「喉嚨卡卡症」,喉嚨會一直有痰或刺痛感)。

 

teacher-1280975_960_720.jpg

 

該療法的最大的好處,在於不損及胃酸分泌功能,保留胃液對於傳染病的防禦功能,而且沒有「制酸」及「排酸」的副作用,只可惜健保並不給付這種新式療法。

 

衛教

 

胃食道逆流起自於迷走神經功能失調,引起食道下括約肌的「閘門」機能失調,並非胃酸分泌過多所致。

● 飯時細嚼慢嚥,飯後散步走一走,都有助於避免迷走神經功能失調。

● 在治療幽門彎曲桿菌的過程中,倘若逐漸出現胃食道逆流症狀時,宜正確就醫接受治療。

● 盲目地接受「制酸」及「排酸」療法,不僅無法治癒胃食道逆流,還可能有副作用。

 


😉註:陳建志醫師為 衛福部審定耳鼻喉科神經科雙專科醫師,現為 元景診所專任主治醫師 及 義大癌治療醫院神經科兼任主治醫師,之前為高雄榮總耳鼻喉頭頸部暈眩門診主治醫師、台中慈濟神經科主治醫師😁

本院交通資訊 https://www.prospect-clinic.com.tw/traffic.html

本院聯絡方式 https://www.prospect-clinic.com.tw/information.html


 

arrow
arrow

    prospectmed6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